“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吴光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1月考察曲阜的讲话中说:“这些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动摇了,他们出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的中国却越来越好。他们也在反省……我们是马列主义中国化,他们不承认我们的马列主义,却承认中国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软实力,非常好。”又说:“我接待过许多国家元首,他们总是谈到孔子思想,说孔子思想怎么好,怎么适合当代社会,他们一个个简直是‘言必称孔子’。这说明孔子在世界上已被许多人认可。在世界上,应该传播儒学,伊斯兰教、基督教人家传播,我们也应传播。”
吴光提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潮流席卷世界的时代,在这个既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的时代,中国拿什么与世界各国进行文明对话?中国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如何才能问心无愧地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恐怕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莫过于传承与弘扬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思想与儒家文明。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实现这个战略的中心任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中最核心最具凝聚力的东西是核心价值观。所以,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要求。
在中国和平崛起新阶段,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不等于就是世界第二强国,还必须有政治军事的强大,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在这个转折关头,习近平总书记适时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论述,他说:“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十八大政治报告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系统,即24字价值观。理论系统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既体现了“仁爱为本”的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所应有的“民主法治”的现代人文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他在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吴光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中,有16字(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直接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孔子曰:“庶矣,富之,教之。”《荀子》有《富国篇》《强国篇》,黄宗羲有言:“天下为主,君为客。”张岱有言:“予夺之权,自民主之”等等。另外8个字(自由、民主、平等、法治 )主要来自西方文化,但中华文化传统中也有这些元素,如道家讲自由、黄宗羲讲民主、佛法讲平等、法家讲法治。
吴光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解读提出“一道八德”新论述,即“仁”是根本之道,“义、礼、智、信、忠、廉、和、敬”则为当代亟需的常用大德。他强调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道德人文教育为中心,运用“知行合一”思想,自强不息,努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