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职网讯(党委宣传部 报道)4月16日,省高校校园文化研究会2010年年会在三峡大学顺利召开。此次年会得到了湖北省教育厅、省内各高校的大力支持,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杜海鹰、副处长何泽云出席会议,共有来自50多所高校的100多名会长单位代表、常务理事单位代表以及各理事单位代表参加年会,就加强和改进我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展开交流讨论,并表彰2009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我校申报的一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构建高职学生素质拓展体系 促进职业素学生素质拓展,既是一个目标体系,也是一个平台体系,更是一个实践体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称“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在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改革实践中,坚持能力为本、德育为先,将素质教育要求和示范校建设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于一体,关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全面总结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学生素质拓展体系。
一、思路与目标
1.思路
学校从分析岗位和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针对高职学生实际,通过融入企业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通过职业素养训练系统、户外拓展训练系统和心理素质训练系统等建设,进一步整合、深化专业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活动与工作项目,创新学生素质拓展载体,开发完整的训练系统,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与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目标
通过两年集中建设,建成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企业全程参与、在全省同类院校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实现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全员覆盖和常态化、科学化,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力,有效促进学院育人质量的提高。
二、构建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既是素质拓展的对象和参与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素质拓展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发展,因此首先应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强调主体性,有两层涵义:其一,个体的主动参与,其二,群体的全员参与。素质拓展是“全民健身”而非“竞技选拔”,还要特别强调面向全体、覆盖全员、人人受益。
高职学生的特点要求高职院校首先解决如何提高学生对素质拓展活动的认可度与参与拓展的积极性这一特殊难题,即激发成才动力。为此,我校推出了“双证书”制度,并在学生活动评价指标中专门设置“普及性指数”、“学生参与程度指数”、“学生欢迎与满意程度指数”等作为一级监测指标。
“双证书”制度,即在学校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除以传统的荣誉证书奖励各类先进之外,对活动、竞赛的积极参与者赠发纪念证书和成功参赛证书,以纪念证书、成功参赛奖鼓励和见证学生奋斗成长的足迹。“双证书”的推行,成功扭转了“二课”活动始终在少数精英分子中打转的局面,切实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几年来,我校年均赠发纪念证书4000份以上。“人气”不断攀升,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拓展项目的开发和完善。
2.职业性原则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即在于它的职业性,它培养的是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能工巧匠”(或者说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直接面向工作一线和服务现场,直接服务于企业。这就要求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彰显“职”的特点,努力融通校园赛(活动)场和未来职场,主动实现与特定的职业岗位和职业文化的融通,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
3.开放性原则
坚持开放性原则,就是要“把思想上的围墙打破”,“要把高职办成一个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管理平台。”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汇集、使用各方面的,社会的、企业的、社区的,甚至家庭的资源,共同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服务。因此,应该把校内外资源整合起来,实行开放式教育,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外界社会,在实践中求得真知、拓展素质。
我校在示范校建设中明确提出了“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学院建成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式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思路。因此,在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中,我们坚持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吸引企业全程参与,引资、引“智”、引文化,多形式“引进来”,实训、实习、实践,多渠道“走出去”,使多方资源有机整合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下。
三、内容构成
在坚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主题教育和典型示范教育活动,构筑思想育人、组织育人体系之外,我校以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为特色的素质拓展训练主题主要有:
1.职业素养训练
“人欲受职业训练,必先受职业陶冶。”职业素质是成功的基础,我校从四个方面入手,强化全体学生职业素养训练。
(1)职场形象培训。科学归纳各类职业岗位群对现代知识型员工内、外在形象的通用要求,创设或直接利用校内外生产车间、实训基地的真实场景,采用听、看、练、评等亲身体验的方法,与工作现场紧密结合,训练和提升在校学生的职业礼仪、职业仪表、职业气质。配备专职职场形象培训教师,从企业聘请职业礼仪兼职教师10-15名,利用校内生产实训中心(如数控加工中心、海尔服务中心、公关策划中心等)、现有形体训练场馆和空间,完成学生职场形象教育和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职场形象训练》课程。
(2)职场沟通体验。通过模拟职场的真实场景(如招聘现场等),使学生亲身感受未来职场的环境和氛围,获得职场人际沟通的基本经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并帮助学生自觉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及时弥补和发展自己的职业素养。
策划模拟应聘流程,开设模拟课堂。邀请企业作为模拟招聘单位参与活动,为学生提供与企业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应聘培训案例,为每一名学生编印《模拟应聘指导手册》、提供求职应聘辅导,提升求职能力。
(3)企业文化陶冶。建设校内企业文化展馆,提供图片、文字、影视、多媒体等多种展示媒介,按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行为等设置成8个展区,使学生充分认识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成就。通过组织参观或实习实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校企合作单位(如海尔大学服务中心、中石化、国家数控培训基地)和展馆内各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引导学生在企业文化的陶冶下自觉以“准职业人”的标准要求和塑造自己。
(4)校友事迹激励。建设优秀毕业生事迹陈列室,提供多种展示媒介,按院系展示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事迹,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职场感悟。通过组织参观、交流讨论等形式,强化在校学生的职业意识,激励成才意识。
2.心理素质训练
建设标准化的心理素质训练与辅导中心,包括接待室、咨询室、团体活动室、资料室、心理测量室、宣泄室、放松室、院系恳谈室等,配置宣泄、放松、团体训练系统、心理剧道具等设备,在全校所有班级设心理委员,成立学生心理剧团。同时,充实专职心理咨询力量,选拔培训18名心理辅导员,建设不少于25名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对各级工作队伍提供专业培训和督导,使一、二级国家心理咨询师不少于10人。
在此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结合学生成长方向要求,围绕环境适应、竞争合作、沟通交往、意志责任、心灵成长等8个主题,开发设计包含16个团体活动的心理素质训练课程,面向全院学生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和团体辅导,培养全体学生阳光、自信、进取的心理品质。
3.基本职业能力训练
从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看,就业力主要取决于基本职业能力的强弱。基本职业能力是通用的专业能力外的基本能力,包括表达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判断决策能力、信息能力、计划能力、创造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工具使用能力等。有计划的加强高职学生基本职业能力教育和训练,是促进学生就业力形成的有效“捷径”,也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我校开发的《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实训方案》已经于2008年10月起在全体2008级学生中实施,旨在让学生一进校就接受基本职业能力训练。具体训练项目主要有:确立并写下自己的目标、确定自己的职业榜样、课前10分钟无主题演讲、制作PPT讲稿、制作电子表格、制作电子文本、了解10个企业等20项。主要由辅导员、团委、学生会和班级学生干部利用“边角余料”的时间,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有组织地实施。一年来,基本职业能力实训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用学生的评价说,不仅是对传统的班、团活动从主题到内容以及形式的创新,而且对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
4.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教育本身是未来的事业,其生命不是“复制”,而是创新。21世纪,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期望以及选择的标准是,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创造知识的能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我校除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外,还依托形式多样的教师“工作室”、创新实验室(如机器人足球)、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航协会等学生社团深入开展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涌现出了代表中国走上国际残疾人讲坛的何志雄等一大批自主创业典型,“无线电协会”成员连续几年夺得全国机器人技能大赛一等奖。
四、实施载体
除按照“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依托教学主渠道进行渗透式素质教育之外,我校学生素质拓展主要通过课程化和活动化载体实施。
1.综合素质课程
按照示范校建设要求,我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明确将党团课、职业生涯辅导与就业指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声乐赏析、舞蹈艺术与实践等8类课程确定为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主要由思政课部、学工部、校团委和招生就业指导处负责组织实施。为此,学校专门成立综合素质教育研究室,负责综合素质课程的协调和管理。
为全面普及并确保课程实效,学校将师资选拔培养与辅导员队伍的分类定向发展结合起来,以辅导员和政工干部为主体组成相应的课程组,还建立起校外兼职教师库。
学校现聘有校企合作单位高管,成功校友,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在励志教育、职业生涯辅导和文化艺术界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人士,以及军民共建单位领导等特聘教授20多名,院系自主聘请30余名,形成了以企业代表为主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兼职教师团队。
2.校园文化活动
我校遵循“品牌引领、德育渗透,技能导向、寓教于乐”的思路,强阵地、建平台、出特色,狠抓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推动活动育人、文化育人。
(1)学生社团组织建设
大力扶持学生社团,为学生拓展素质搭建宽广的组织平台,逐步实现每个专业对应成立一个学生社团,社团活动有效覆盖60%以上的在校学生;实施“精品社团建设计划”,在建成2个“省优”的基础上形成3-5个在全省有影响的学生社团;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社团作为素质拓展阵地的有效凝聚与育人功能。以大学生艺术团为主阵地,有计划地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学生陶冶情操、拓展综合素质提供服务和培训,引领全院学生素质提升。
(2)科技文化活动品牌建设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已初步形成了贯穿全年的校园文化活动板块,为广大青年学生展示才艺、拓展素质、陶冶情操搭建起宽广的平台。自1999年整体升格为高职以来,连续举办5年以上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就有29个,其中“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迄今已历10届。当前正以“科技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共建计划”的实施为抓手,突出职业针对性和岗位技能导向,大力建设技能文化单元,建设全省知名的科技文化活动品牌,形成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通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体系。
3.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必须借助实践的平台才能达成。我校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就业导向、以“体验职场,走近成功”为主题的实践育人体系。“体验职场”,即兼职、打工,“走近成功”则要求学生寻访历届成功校友或采访1-2位合作企业高管。为此,校团委、学生会每周定期组织、寒暑假期前专门组织兼职招聘会,每年为全校学生提供兼职岗位逾3000个。
此外,我校还常年开展“职场礼仪进班级”活动,接力参加“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组织参与义务宣讲《道路交通安全法》,参加湖北爱心联盟“爱在楚天”等大型义卖义捐活动,承接“六城会”、“八艺节”、“中博会”等大型赛、展会演出和礼仪服务。近年来,我校共5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团中央“西部计划”,学生获“湖北省优秀(百名)青年志愿者”1人,“中国志愿者银质奖章”1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1次。
4.户外拓展训练
作为一种户外体验式训练的素质拓展,又称拓展训练、外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Development,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1995年引入我国。其主要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强调高度参与和体验感悟,重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作为一种“全脑”式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已成为管理领域重要的培训课程。
我校自2007年下半年启动户外学生素质拓展基地立项论证,现已完成包括20多个项目的场地和设施建设、安装与实操预演,将从2009级新生开始,面向全体学生组织为期2-3天的户外拓展轮训。目前正联合专业拓展培训机构,依据职业岗位群所应具有的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沟通合作能力的需求作为任务驱动,借鉴户外拓展专业培训机构的经典案例,针对高职学生实际,整合若干活动项目形成相对固定的培训模块,开发适应高职学生实际和成长方向需要的户外拓展培训课程,实现拓展训练的职业指向性和常态化。
五、管理与评价
1.项目化运行
项目化管理被誉为“组织变革的引擎”,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如何在确保时间、技术、经费和性能指标的条件下,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完成预定目标,让所有与企业相关方满意。”[9]我校自2006年起对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实行项目化管理(具体流程如图),实现了学生素质拓展的规范运行。在项目化运行的过程中,我们引入“招标”制和“发包”制,如将校级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项目以“招投标”的形式发布,将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表彰活动“发包”给公关策划专业的学生,将校内各类导游讲解任务“发包”给礼仪协会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基层组织、学生社团和学生个人参与拓展的积极性。
2.学分制评价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自2005年起实行附加学分制,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党团知识学习、科技、文艺、体育、学科竞赛、学生团体及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获得教学计划规定之外的、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专利,公开发表论文及其他作品等,均可经一定程序申报附加学分。从纪念证书、成功参赛奖到附加学分的推行,特别是规定“附加学分可以冲抵任选课学分”,打通了课内、课外的隔膜,实现了课外素质拓展与课程学习的对接,消除了学生参与拓展的顾虑和“负担”,学生每年附加学分的获得率已超过60%。
3.信息化管理
学生素质拓展面临着也必然“生产”出错综复杂的海量信息,必须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和平台加以科学管理,否则将难以为继。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罗文娟、白勇提出了素质拓展教育的信息模型,并就网络化管理提出了解决方案。根据她们的设计,该信息系统包括岗位分析、职业设计、项目管理、认证、数据分析、信息反馈等子系统,较好地将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整合在一个实时、动态的平台上,值得借鉴推广。
此外,高职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还必然涉及到投入和保障机制的建设等问题。比如对专任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管理、校外兼职教师管理、奖学金评定办法的重新修订等等。
国家教委原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曾深刻指出:“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要让学生主动发展。”由此观之,要全面达成这一目标,高职院校乃至整个教育界仍然任重而道远。